因为外公,我很小便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为外公胸前闪闪发光的党徽,我很小就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员;因为外公,我也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像他一样。
小时候,哥哥姐姐们都争着想和外婆一起睡,而唯独我却想和外公一起睡,因为外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猜不完的谜语,还有唱不完的红歌。永康的夏天总是让人热的睡不着觉,于是外公就一边用纸板给我扇凉一边给我讲党的故事。外公的红色故事陪伴了我一整个童年,现在就连我女儿每次回家都会缠着外公给她讲故事。他讲的红色故事从来都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可我们还是那么爱听。
工作中的外公总是那么认真负责。他在村里当会计的时候,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同时被多个部门负责人看中,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外公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转为事业编的机会,投身到了甘蔗厂工作,向百姓推广甘蔗种植技术。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永康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农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他的编制一直没有解决,但他从未懈怠,依然干劲十足。工作出色的他之后又转到了永康区企业办,5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为区里争取到了包括修建永康大桥在内的多个项目资金,助推了永康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1992年,48岁的外公因为年龄太大编制问题无法解决,又先后到了忙度办事处、勐底办事处当起了党支部书记,并于1995年在勐底办事处光荣退休了。很多人为他感到遗憾,可他却说:“我就是热爱这份事业,党员嘛,在什么岗位都一样,待遇嘛少就少点吧,日子过的去就成。”
退休之后的他,根本闲不下来,村子里的大小事都找他,老严家卖猪要找他帮忙看称;老李家问媳妇要找他帮忙说亲;老杨家几个儿子分家也要找他帮忙做见证。1996年村里组织修路、架水电,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不愿退让的他们充满了抵触情绪,眼看这大好的惠民、利民工程即将搁置,不服输的外公挨家挨户,多次登门,极力劝说。最终做通了这部分村民的思想工作,村里终于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的“三通”建设。直到现在村子里的人还在念叨着他的好以及对村里所做的贡献。勤快的他好像做什么事都很在行,群众工作做的好、农作物种的好、猪养的好、竹器也编的好,就连他烤的小镇酒也是出了名的香甜,外婆为了不让他的一手好手艺白白浪费,就让他烤酒为家里补贴收入,没想到收入没有增加,村民赊酒的账本却越来越厚。外婆总抱怨他宠坏了村民,可他却是一笑了之。
外公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为儿女为村民谋幸福的一生。他善待了所有人,可唯独亏待了他自己。他从不舍得为自己花费一分钱,却把所有收入都用来供女儿们上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苦工分,挣粮食才是要紧事,可他却热衷于搞学习教育,把适龄的孩子们都送去上学了,从不为每个月多分几担粮食而动摇。因为他始终坚信“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村民们都笑他:这么聪明的人,竟在这件事情上犯糊涂,现在省吃俭用的供女儿上学,等女儿们长大了,嫁人了,岂不人财两空。每每听到这些风凉话,就连好脾气的外公也忍不住回怼几句:“女儿怎么了?她就算嫁了人还是我的女儿,人一辈子图什么,不就图自己的儿女有出息,长大了为家乡做贡献嘛。”他就是这样宁愿自己受冻挨饿也要给女儿们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苦心终究没有被辜负,女儿们个个成绩优异,如今都各自在不同的岗位赓续着这位老党员父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从助征员、队长、组长、会计、党支部书记再到退休老同志,外公的职务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改变,但党员的身份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初心却从未改变。现在,早已退休多年的他,还是会有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去看望他、慰问他。他总是动情地说:“以前就连做梦都不敢想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组织一直以来牵挂着我,我也从未忘记过党对我的栽培以及我最钟爱的事业。”
红色血脉流淌在身体的血液里,也在外公的一言一行中。外公的高大形象为我树立了标杆,从小便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在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在行动上向党员看齐,终于在大三时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之后,我也加入了公务员队伍,从事着最钟爱的事业,为社会贡献着力量,成为了像外公一样的人。(李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