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纪实文学经典,是20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少不经事的中学生,当时看的《红星照耀中国》书名叫《西行漫记》。我的头脑中对这本书的记忆并不深刻,只记得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觉和生动的文笔,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描绘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风貌。
80年前,这本书告诉世界,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精神在延安。时间过去了80年,重读此书,仍充满着涤荡我们心灵的精神力量。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带着对红军和革命政权的许多疑问,想要“揭秘”所谓“赤匪”的真相。但事实吹散了斯诺心中的疑团,真相征服了这位执着的记者,英美报纸刊发了他写的关于红军和革命政权一系列的通讯报道,轰动一时,后来结集出版,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甘宁边区采访的西方记者,他打破了新闻封锁,让西方人看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大地上,那些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斯诺的报道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
经典也在改变我们。记得初读《西行漫记》,那时我颇有些惊讶:原来我们崇拜的伟人和英雄,都有着那样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他们的理想信念相同,可是性格禀赋各异,言行举止透露各自的人格魅力。伟人和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精神气质一直在感染我们。《红星照耀中国》问世那么多年,读来仍然不觉枯燥,想来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写得真实而纯粹吧。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录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红星照耀中国》因此也成为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斯诺真实而细致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我相信这本书会传流下去。《红星照耀中国》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却长期以来在西方拥有众多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现在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我看可以从斯诺这里得到某些启示:“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媒体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有直面真实的勇气担当,还要拓展视野,解放胸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延安精神”感染了斯诺,当斯诺离开延安时,感觉自己 不是“回家”而是“离家”。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书在80年后还有那么多人在读,还这么备受追捧,甚至还收进中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信仰,犹如一颗红星,照耀到了全中国人的心里。因为他们坚信一定会胜利,坚定不移地冒着生命危险参加红军,而不去参加有高官厚禄的反动势力。红军战士们抛弃了自己的利益,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他们深知,这些战争是为自由而战、为民主而战的。老百姓就像源源不断的助燃剂,让火焰越来越旺,而这颗红星,也在烈焰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合上书,依然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战争的硝烟已散尽,但是红星,将永存于我们心中。(张进荟)